村网通总站 竹铺村 zhupucun.nync.com 欢迎您!
歙县三阳镇老竹铺村,是名茶“老竹大方”的主产地。在此行之前,对其印象还是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记忆,那时的竹铺村是乡政府所在地,因其处于皖浙两省交界地带,一些单位长期在竹铺村的公路上驻点设卡,后来徽杭高速开通,再加上撤乡并镇,竹铺村失去了昔日的热闹,渐渐淡出了外界的视野。
竹铺古时又称“竹浦”,村落位于青山环抱之中,山上盛产竹子,昌源河、竹源河在此交汇,这也许是古村名“竹浦”的来由。清光绪年间竹铺村有个叫洪士尚的秀才,曾以“一池明月,两岸清风”来形容竹铺村依山傍水的秀美风光。查了很多资料,无据可考竹铺村民间“浦铺”混用的原因,根据竹铺村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历史来推测,因其位于皖浙边关,徽杭古道穿村而过,官府在此设有铺驿,或因随着徽杭古道商贸往来趋繁,这里便发展成了店铺林立的商贸区,故村名由“竹浦”逐渐演变成“竹铺”。民间对竹铺境内的地名与村落习惯冠个“老”字,如“老竹铺”、“老竹源”、“老竹岭”,或因其历史悠久,又或因境内自古就盛产竹子,当然,这仅仅是个人猜测。
“竹铺是洪姓村(现有麻、程、方姓、李姓,均是单户),据竹铺村洪氏族谱记载、方观柳老师、村民洪道尧口述及参考相关资料整理:明洪武初年,三阳叶村洪氏经伦公一世祖裔孙炎公,生有味同、奇同、敬同三子。炎公一次偶经老竹铺时,发现这是一个风水宝地,于是令其子奇同携夫人方氏到老竹铺开创庄业。奇同初到竹铺,创业艰辛,方氏便常在奇同面前埋怨公公偏心,有三子却独让奇同来此创业,奇同为此整天抑郁不乐,某年正月十五在牛栏里上吊自尽。奇同公夫人方氏一直思归叶村,悲恸之余暗下决心,一定要设法让奇同公归葬叶村。按照古时的风俗,不到正月十八落灯,是不能办丧事的。到了正月十八这天,方氏内穿孝衣,外罩过年的新衣裳,去叶村给朝奉(公公)炎公拜年,在跪拜时方氏故意问炎公:“在村后做的空墓是给谁的”。炎公觉得在年头正月怎能问出这样不吉利的话,就很生气的回答说:“谁先死就给谁”。于是,方氏便脱下外罩露出了孝服,哭诉奇同已死的经过及自己已有身孕。炎公见事已至此,就同意奇同归葬叶村。方氏不久在叶村产下遗腹子,取名祖註,炎公念至竹铺庄业是奇同开创,后来便将竹铺所有庄业分给祖註继承,自此,祖註定居竹铺繁衍,为竹铺洪氏始祖。
徽杭古道就是原来竹铺村的主街,这条古道能够保存下来,真是善莫大焉。俯视主街这片古建筑群,可以想像得出古时老竹铺的繁荣情景。据2005版《歙县志》记载,老竹铺曾有个“傀儡班”,民国初,竹铺村民洪茂林、洪春椅、洪茂海前往浙江昌化冷水铺、车盘岭一带学习傀儡戏,学成回村后组班演出,先分两个班,不久合二为一,推洪允夫为班头。主要演员有:洪茂海,生、旦、净皆能,尤其是唱大花,声音高亢激越,有“茂海大花”之称,一些徽班常邀他搭班演徽戏;老生洪茂林、青衣洪芳庆、丑角洪春椅亦有名气;文场京胡洪声水、洪金炳;武场洪允夫一人操全套锣鼓,技艺娴熟,令徽班武场师傅刮目。傀儡班演出主要剧目有《玉堂春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大保国》、《探皇陵》、《霸王别姬》、《三娘教子》及《流沙河》、《白马驮经》、《大头和尚戏柳翠娘》等目连折子戏。
竹铺村现存四座古祠,一座建于明代的洪氏宗祠(中和堂),三座建于民国的支祠(崇古堂、致远堂、芝公堂)。四座祠堂整体建筑仍存,致远堂最为完好,但愿政府与村民能够共同协力对四祠进行全面修复,让一村四古祠重耀昔日神彩。
整体建筑最为完整的洪氏支祠致远堂,与很多村落的祠堂命运一样,解放后被征用办过学校,墙壁上雷锋、潘冬子的油彩画与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的标语依然清晰。
致远堂里有两条巨大的长板凳,每条重约300斤,陪导洪道尧试了试,只能抬离地一头。据竹铺村党总支书记洪九来口述,这两条非同一般的长板凳竟有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。很久以前,竹铺村有一位力气巨大的大汉叫洪茂伙,一次晚上跟随村里人到叶村去看戏,竹铺村人与叶村人看戏时为争座发生争吵,叶村人不给竹铺人坐凳,洪茂伙不服气,与叶村人吵起架来,叶村人就饥讽洪茂伙说:“你有本事就将凳子搬回老竹铺去呀。”洪茂伙竟赌气挎起这两条特大长板凳就走,将两条板凳挎回竹铺村放到自家族祠致远堂里(以前叶村到竹铺的古道相距有七里路)。
特别喜欢竹铺村内这条徽杭古道,反复走了几遍,街边一些老宅也进去看看,这样的古村落,有着挖掘不尽的历史。与洪九来书记聊天中得知竹铺村有个忌讳,徽州历史讲究风水,因竹铺是虎形地,自古就有一个规矩,为防狮虎斗,邻村闹狮灯巡游或舞狮乞讨是不允许进入竹铺村的。
竹铺村留给我印象特别深的,就是位于主街上这个老宅与老宅的主人洪寿珠老太太,老太太今年87岁,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别整洁,老太太平时一人独居这个宅院内,将宅院打理的干干净净,一进去我就特喜欢,院子里还有口仍可掬饮濯洗的古井,古井旁那棵月月红可是有些年头了,花瓣落时,就飘洒在古井边,韵味无限。
在之前发表的《皖浙边关古村落:岭脚村》一文中提到老竹岭脚下跨浩川水的古桥“老竹桥”,是我疏误,老竹桥应属于竹铺村,不在岭脚村境内,在此纠正并致歉。 老竹桥桥头以前有个晏公庙,传说古时一名晏姓将军骑马飞越这条河时摔死在这里,到了民国时,上游邻村竹源村发生了一场大瘟疫,下游的竹铺村却安然无恙,村民们认为是死在这里的晏姓将军显灵保佑了竹铺村,为感恩晏姓将军,建了一座晏公庙。如今晏公庙老竹桥仍在,晏公庙已无踪影。
竹铺村转了半天,故事听了一篓,也该歇息下,尝尝竹铺的苞芦馃。有人说歙县南乡出人才,是因为常吃苞芦馃就变聪明了,有文献记载,宋朝国史院编校,歙县人吴龙翰、景定进士,歙县人鲍云龙及文士宋复一等三人,于宋咸淳四年(1268年)的秋冬之际,背着“苞芦馃”和“黄精饼”,费时三天,登上莲花峰,写下了《黄山游记》。徽州山区有民谣曰:“手捧苞芦馃,脚踩一炉火,除了神仙就数我”。现在还没到焙火的时候,就吃个苞芦馃,喝碗“老竹大方”,再继续听竹铺故事吧……